400-813-4188

中欧体育新闻资讯
电中欧体育子商务资讯摘要( 2023年11月10日)发布日期:2023-12-12 16:39:59 浏览次数:

  中欧体育李强出席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改革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新华社)

  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上海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李强表示,习主席向本届进博会致信,重申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自举办以来,积极联通中国和世界,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不断增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更加彰显。

  李强强调,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中欧体育。中国将持续推进“市场机遇更大”的开放,积极扩大进口,实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继续为世界创造巨大市场红利。持续推进“规则对接更好”的开放,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持续推进“创新动能更足”的开放,与各方加强创新合作与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改革,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持续推进“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坚定不移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同时更好发挥上海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并在上海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

  与会外国领导人在致辞中表示,进博会已成为全球经贸合作重要平台,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国担当,愿同中方一道,进一步加强贸易、投资、科技、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卫生健康等领域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支持自由贸易,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发挥权威作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实现世界包容可持续发展。

  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来自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齐聚这场经贸盛会。数据显示,前五届进博会共展示超20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累计意向成交额近3500亿美元,且本届进博会呈现三大亮点。

  一、多项规模创新高“朋友圈”不断扩大。2023年参展企业超过了3400家,参展国覆盖五大洲。11个国家首次参加国家展,34个国家首次参加线下展。全球十五大整车品牌、十大工业电气企业、十大医疗器械企业、三大矿业巨头、四大粮商、五大船运公司悉数到场。不少国家也派出了最大规模或最高规格的代表团参会。其中,美国农业部首次率代表团参加进博会。据介绍,除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和美国谷物协会的独立行业展馆外,本届进博会还设立美国食品与农业展馆,由17家参展商组成。展会期间重点推介来自美国加州、爱达荷州和佐治亚州的农产品和农业科技。与此同时,现场还举行农产品等领域的采购及合作签约仪式。

  二、众多新产品首次亮相中欧体育,技术创新不断升级。2023年的进博会有442项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次公开亮相。其中,既有可以主动提供动力的假肢膝关节,又有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衰老抑制剂。

  三、重量级嘉宾云集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作为进博会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于11月5日同步开幕,2023年将围绕开放发展、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和开放共享举行22场分论坛。参加论坛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贸易中心、工发组织等。

  11月5日,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期间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同比下降0.4%。2008年至2022年,尼泊尔中欧体育、佛得角、冰岛、韩国、中国等经济体开放指数升幅最大。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开放指数从0.6789升至0.7517,升幅位居全球前列。

  《报告》指出,78个经济体对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的贡献超过其2021年贡献,合计增加0.0043个单位。在该增量中,印度占比16.3%,爱尔兰占比7.1%,西班牙占比6.4%。51个经济体对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的贡献小于其2021年贡献,合计减少0.00738个单位。在该减量中,美国占比23.6%,日本占比16.6%,德国占比11.2%。

  《报告》显示,2022年的世界开放呈现下降态势,但也蕴含着扩大开放的希望。在此期间,金砖五国的开放上升7.4%,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上涨5.3%,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和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分别增长6.3%和5.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高4.8%,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增长4.6%。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引擎。第六届进博会期间,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探寻国际数字治理之道同创数字产业发展之机”分论坛聚焦数字经济,围绕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网络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分论坛上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分论坛上,多国嘉宾表示,中国坚持推动数字领域对外开放,有力拓展了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中国已与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并与多个国家签署数字经济投资合作备忘录,在10个已签署的自贸协定中设置了电子商务或数字经济专章。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汉密尔顿认为,中国近年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繁荣,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数字产业,相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将给全球数字化转型提供充沛动力和丰富经验。

  分享“数字中国”发展红利,各国企业以实际行动投下“信任票”。分论坛上,近20个国家的近400家中外企业代表就数字经济技术合作、技术研发、人才交流、贸易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对接,现场还举行了企业签约仪式。浙江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省现场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超38亿美元,其中包括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15个、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7个。

  进博会和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海外新品牌的入华“标配”。在第六届进博会现场,天猫国际与100个进口新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发布超百款年度进口新品。

  参展保健品牌nutrafol负责人表示,进博会是新品牌在中国亮相的最好机会,借助天猫国际把展品同步变成商品上架,第一时间将好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数据显示,首次参加“双十一”的nutrafol在促销活动开卖不到4小时成交额就突破百万。美国宠物口粮品牌微露滋首次参加“双十一”促销活动,开卖4小时成交额相当于品牌在本土自营门店日销售额的5倍。

  今年“双十一”开卖后,天猫国际1540个海外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其中593个海外新品牌成交额翻倍。此外,天猫国际特别派驻全球招商团队到进博会现场招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新品牌提供洽谈-签约-入驻的一站式服务。今年,这支招商团队开启全球16国上门招商之行,赶在“双十一”促销活动开始前,将1000多个全球新品牌引入中国。

  国内跨境电商兴起,给出海企业提供了全新商业基础设施,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我国电商平台跨境业务发展提速。今年11月,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外贸AI产品“生意助手”正式上线,拥有智能发品、智能接待等功能,能根据外贸场景快速、智能地给出实用建议。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推出了“全托管”模式,商家将通过筛选的货品发往Temu的国内仓库,平台负责后续的运营-物流-仓配-客服-售后服务环节。

  跨境电商相关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京东物流与法国邮政旗下国际快递公司Geopost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国际供应链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中国电商企业跨境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推动跨境电商新业态加速发展。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介绍,跨境电商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从2015年的1%增长到2022年的5%。今年1-9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的5.5%。

  数字贸易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随着数字新基建和信息技术迭代,电商平台及物流体系已相当成熟,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电商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海外企业的采购习惯正在快速向线上转移,数字外贸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必选项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数字贸易既是全球贸易增长新亮点,也是我国贸易增长新动力和建设贸易强国新引擎。

  商务部表示,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加强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着力加强规则对接,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稳步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进程,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支持开展数字贸易领域的先行先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稳中有升。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规模从1982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4651亿美元,2022年大约是1982年的232倍。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同比增长1.15%,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为7.26%。自2013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二,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的地位日益稳固。

  中国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在2012-2022年期间,中国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进口额从851亿美元稳定增长至1589亿美元,2022年大约是2012年的1.8倍。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进口占服务贸易进口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12-2015年期间,该比重从30.28%下降至19.02%;在2016-2022年期间,该比值从20.73%上升至34.17%。中国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进口的比重较为稳定,2011年至2022年间,该比重一直维持在3.7%与5.0%之间。

  近日,在第六届进博会举办期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丝路电商”数字技术应用中心正式启动。

  据了解,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正在制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关于全力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探索“丝路电商”伙伴国优质特色产品和服务对接中国市场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搭建“丝路电商”专业展销平台、“丝路电商”国家馆、“丝路电商”直播经济样板间,持续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和专业服务体系。

  “丝路电商”数字技术应用中心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辐射引领区的重要抓手,旨在以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探索实现“丝路电商”重点商品全程溯源,开发更多消费新场景,做好交易真实性审核等,在跨境贸易通关、电子发票、风险监测等应用技术方面形成示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通过搭建底层框架和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在跨境通关、“丝路云品”信用链、虹桥国际咖啡港专业品类线上集散中心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受益中巴两国不断增长的跨境电子商务需求,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厦门—圣保罗”专线“一票难求”。据厦门海关统计,自2月10日开通至今,该航线吨,其中出口跨境电商包裹1001.2万件,出口载货率高达100%。见证着中国与巴西两个金砖国家的贸易合作稳步发展。

  据悉,作为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该航线从厦门高崎机场起飞,经由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圣保罗,主要出口各种跨境电商产品、医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货物,进口货物则以海鲜、水果等生鲜类产品为主。

  同时,作为第四届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举办后,厦门机场开通的首条巴西全货运航线,其不仅满足了中巴两国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不断增长下的航空物流需求,降低了赴巴货物运输成本,还进一步助力中国企业拓宽巴西跨境电商市场,这也意味着两国金砖项目交流、航空物流、经贸项目往来将更便捷。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近日发表文章《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指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掀起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高潮。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认知和理念、体制和机制、路径和方法、技术和工具等多方面挑战。为促进数字经济新形态的有序形成和健康发展,必须夯实数据要素市场、数字治理体系与数据技术体系“三大基石”。

  一、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高效共享、流通、交易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是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与形成。所谓数据要素化,是指将数据确立为重要生产要素,并通过各类手段让其参与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总体来看,数据要素化主要包括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数据资源化。主要涉及原始数据的获取以及后续的清洗、加工和组织等,这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前提。二是数据资产化。需要在法律上确立数据的资产属性,成为和不动产、物产等一样可以入表的资产,这是数据要素价值得以保障的根本。三是数据资本化。要使得数据的价值可度量、可交换,成为可以被经营的产品或商品,这是数据要素价值得以释放并创造新价值的途径。但目前数据的流通共享难,定价和收益分配无章可循,数据平台的虹吸效应、垄断行为带来税收侵蚀、收益失序等问题,成为制约数据要素化的瓶颈。基于此,需从国家层面统筹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设定目标、构建框架;另一方面在体制与机制建设过程中留足探索与创新空间。

  二、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治理体系是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及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其中,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是核心。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快,传统的形成于工业社会的国际治理体系、机制及规则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变革,无法有效解决数字平台崛起所带来的市场垄断、税收侵蚀、数据安全等问题以及新兴技术及其应用所带来的监管、伦理和社会问题,亟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开放多元、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新型治理模式、体系与机制。目前,全球数字治理体系的构建已提上议事日程,未来十年,全球治理体系将深刻重塑。数字治理涉及国际、国家、社会、机构、个人等多主体,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舆情、安全等多领域,其中,以最大限度释放数据价值为目标的数据治理是数字治理的资源基础。近年来,各国高度重视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基于不同关注点,推动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发布,但系统化的数据治理框架尚未形成。鉴于我国国情,需从治理内容(四个方面:数据资产地位、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共享开放、保障安全隐私)、治理主体(三个层次:国家、行业、组织)、治理手段(四项工具:制度法规、标准规范、应用实践、支撑技术)三个维度构建“四三四”数据治理体系框架。

  三、完善数据技术体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特别是涉及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大数据技术主要涉及大数据管理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治理技术等。展望未来,大数据技术发展呈现出若干重要趋势,总体来看,未来将以数据为中心,计算资源围绕数据组织,从“计算为中心”向“数据为中心”的技术模式转型;数据进一步独立于应用,推动数据要素化的发展;高能效大数据技术栈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数据标准规范和以开源社区为核心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仍然是发展的重点。数据处理方面,近数处理成为突破性能瓶颈的重要途径,包括存储上移、算力下移以及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转变。系统设计需从扩展性优先走向性能优先,需要考虑性能优先的系统设计、领域专用软硬件的支持和新兴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管理方面,数据管理正在从面向和限定于单域的孤立服务,发展到跨越空间域、信任域和管辖域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服务的新阶段,跨域数据管理需要破除“数据孤岛”,促进数据要素的共享与协同,促进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数据分析方面,需从单域单模态分析到多域多模态融合,实现广谱关联计算。从聚焦关联到探究因果,实现分析结果可解释。数据治理方面,基于数字对象架构(DOA)的数联网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数据治理的体系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数据技术体系的演进难度大、创新性强,需从国家层面统筹并组织实施,集中力量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国研中心副主任陈昌盛在第五届数字发展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关于当前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优先”》指出,如何更好的发展数字经济,从政策层面看是一个权衡与取舍的问题,是一个发展与安全的权衡,是一个新动能与旧势力的对抗和替代过程。权衡与取舍涉及到优先序,而发展数据经济需要做到“六个优先”。

  一是数据的可及性优先于数据的确权。社会各界对此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2022年12月颁布的“数据二十条”淡化所有权,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数据交易的一大特点是,确权不是交易的前提。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交易成本,确权本身并不重要。很多法学家认为,交易的发生与责任的认定建立在数据确权的基础之上,但实践表明,即便在当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对数据进行确权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责任追究机制,而只要形成了较好的责任认定和惩奖机制,数据确权就不一定是必须环节。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发文称地方公共数据属于当地政府,这是需要警惕的,其中的权属问题还有待商榷,数据的可及性比确权更重要,要先把数据用起来。

  二是数据流通优先于数据交易。每当谈及数据,数据交易往往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似乎数据只有发生过交易才能使用。数据交易当然是存在的,但是现实生活大量的数据使用不依赖于数据交易,例如数据在垂直领域的流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流转等,数据交易只是数据流通方式的一种,只占数据流通总量很小的一部分。此外,在数据交易中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场内交易,而没有关注到大量的场外交易,之所以说“数据交易所悖论”,数据交易所遍地开花,但数据交易所中的“交易”发展的并不是很好。市场主体之间自由的数据流通行为是大量存在的,在各地掀起的数据市场建设热潮下,应警惕形成“只有经过交易买卖的数据才是可用数据”的行为导向。

  三是在数据监管中小步快跑要优先于看准了再干。实践发展领先于理论,也领先于政策监管。创新行为本身是容易辨别的,但创新行为的影响是难以预料的,这容易造成政策激励机制的扭曲。“小步快跑”的监管模式对于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尤为重要,人工智能的未来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比较有把握的方面应先让它“走走看”。在当前的政策激励机制下,决策主体以“免责”为目标,这样的激励机制存在一定扭曲。对于新兴事物,看准之后再做决策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完全看得准,因此监管的“小步快跑”就变得尤为重要。

  四是公共数据的开放要远远优先于开发。由于“土地财政”已不可持续,在部分地方上出现了从“土地财政”转向“数据财政”的苗头。在本质上,民众对公共数据已经支付了费用,无论是从国际惯例还是法理道义上,公共数据应优先开放。开放是最好的开发,公共数据开放后,来自社会各界的开发力量将大量涌现。政府仅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公共数据存在技术、经验等方面的短板,而政府授权企业开发公共数据,如果只选择一家国有企业进行授权,这很容易形成新一轮垄断。政府不少数据是机密的,但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制,国企民企的选择不应存在差别。在地方上,很多政府不愿、不敢或者不想把数据开放出来,要警惕过度重视“开发”可能会造成新一轮扭曲。

  五是个人数据的匿名化利用优先于确权分配。“数据二十条”颁布后,个人对数据确权和利润分配的热情突然高了起来。但事实上“数据二十条”里讲的,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三者不在同一维度,“数据二十条”也并非从所有权的角度展开论述的。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包括个人数据匿名化使用规则的制定,另有一些数据无法匿名化,例如个人的指纹、声纹、虹膜等,这类数据的使用应当遵照什么样的规则。欧盟已经颁布了一些可参考的规则,例如250人以下的企业适用于一些免责条款等,国内在这方面规则的空缺应当尽快补齐。

  六是重要数据的正负面清单结合要优先于准确的安全评估。重要数据的安全评估涉及利益相关方多、评估难度大,什么是重要数据、用什么方法评估安全数据等问题难以明确,可采用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模式。2023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规范和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征求意见稿)》,正面列明了豁免清单,是数据流动规则制定的极大进步,但是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建议“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应看准一条放一条,不清晰的领域应在市场实践中形成答案,以避免不必要的企业合规成本。

  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破除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全国统一数据大市场,盘活各类数据资产,是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以数据要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2022年12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印发,系统布局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随后,北京、贵州、湖北、甘肃等9省市积极响应,陆续出台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有关政策文件,相关制度不断健全。根据今年3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是国家数据局的主要职能之一,为我国加速形成“1+N”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当前,数据产权界定不清、高效流通不畅、分配机制不明等问题仍制约着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层面,在“数据二十条”指导下,逐步建立数据产权“三权分置”落地细则、数据流通交易制度规范、数据资产评估计价规则等系列配套制度。在实践层面,通过建设数据要素登记平台,为数据资源确权及数据产品交易提供存证,促进市场供需撮合,加速数据价值发现。

  二是构建多级数据市场体系。“数据二十条”提出要构建由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在统一代码数据库中,全国注册成立的数据交易机构有60家。上海、贵州等地今年还相继出台了数据交易流通促进条例等专项扶持政策。在数据交易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数据交易机构同质化竞争严重、数据交易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未来,应充分结合数据要素新特征,探索数据资产价值创造路径,参考借鉴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发展和市场分级体系建设经验,按照数据开发利用程度,创新设计数据资源市场、数据产品和服务市场相结合的分级运行机制,分别研究各类数据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统筹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合理布局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有序发展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要素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高效流通,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

  三是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当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掌握了大量具有高价值的数据资源。中国移动研究院发布的公开报告显示,我国能利用数据并充分发挥其价值的企事业单位不足20%,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阶段,应统筹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各行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区域一体与行业创新,依托国家的制度优势和地方的创新动力与能力,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作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产品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动公共数据资产化,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偿服务;从数据出让金、数字税、数据创投等多方面建立数据要素财政模型,开展数字经济财税体制变革可行路径研究,形成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良好环境。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8日表示,香港在中央支持下,正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跨境数据流动,数据融合将有利于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

  陈茂波当日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数据密集型的人工智能正快速发展并推动金融和其他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许多内地人工智能公司都热衷来香港开拓发展,很多国际人工智能公司也是如此。

  他说,创新科技是香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特区政府优化资源投放,投入超2000亿港元支持创科发展,香港创新科技生态系统日益壮大。众多学者和研究人才汇聚香港,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公司也纷纷选择香港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相信未来5至10年会有更多“独角兽”企业在香港诞生。

  陈茂波还表示,向低碳经济过渡的全球大势不可逆转,香港的绿色科技行业朝气蓬勃,现已有数百家绿色科技企业,部分已在世界各地提供解决方案。得益于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各自优势,相信大湾区可崛起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中心,并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文章《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紧密融合》指出,作为赋能手段,无论是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还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人工智能都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潜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前景充满期待。但应当看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新技术潜能,需要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实际,畅通应用过程中的堵点卡点。

  一、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满足应用需求是关键。从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到逐步深入的视觉检测,再到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发挥作用都是缘于切实解决了行业痛点,从而找到了自身大展拳脚的舞台。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人工智能落地,相关行业参与者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产业实践发现问题。我国有海量数据处理带来的旺盛需求,丰富应用场景提供的试验土壤,这是我国发展新技术的重要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迈向更高水平,应持续用好这一优势。

  二、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需加强智能化信息基础条件支撑。人工智能发挥作用,往往需要与多项新技术密切协同。比如,支撑自动驾驶升级,除“聪明”的车,还需“智慧”的路,这离不开可知可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车路协同网络。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智”而不“能”。此外,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基石。有必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数据分级分类有序开放,打造高质量语料,助力人工智能更好落地。

  三、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还有赖技术和政策的协同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走深走实,要在算法模型、智能算力等方面进行完善。放眼未来,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有必要加强软硬件、底层技术攻关,筑牢产业根基,增强发展后劲。新技术的创新往往先行一步,这就需要政策创新的护航。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也必须前瞻研判,守住法律和伦理底线,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智慧城市处处长王威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数实融合”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发展共识。当下,要深挖产业数据价值,做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这篇“新文章”。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从多方面着手。

  一、打造智能强韧的新型基础设施。要构建覆盖关键生产过程的物联感知设备,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同时,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高速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内外网改造;推进云网协同发展,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建设。还要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提供通用智能算力服务。

  二、激活多维度行业数据价值。面向重大装备、钢铁有色、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建立行业数据采集汇聚平台,构建主题数据仓库及分析挖掘工具集,研发特色数据模型,拓展专业应用系统,实现多领域数据的汇集关联,有效分析挖掘产业数据,激发数据要素价值。

  三、构建先进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这些场景有效支持企业的智能化决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大力推广智能硬件,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化的装备,有效提升生产装备的效能。

  四、打造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攻克高端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工业软件基础性突破。做强主流工业软件产业,推动重点领域工业软件企业做强做大。面向中小微企业需求,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业务协同。

  数字经济与全球化也在不断融合前行。共建“一带一路”引领构建了全球互联互通新模式、引领开辟了共同繁荣发展新道路,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共识、深化数字产业国际合作、深化数字经济红利共享将是未来的趋势。依托现有“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机制,中国将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数字产业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

  在近日举行的2023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打造良好生态,引导大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持续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这再次表明,数字化转型不能“孤军奋战”,还得靠“大手拉小手”,齐力破解困局。

  中小企业数字化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企业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突出问题。“不想转”一般是企业认知不够,担心数字化之后企业的资产、商业秘密等数据不安全等中欧体育。“不敢转”的症结主要是钱,定制化成本更加高昂,转型成本高、试错能力弱让不少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望而却步。“不会转”则是能力不足,众多“没钱、没人、没技术”的中小企业转型能力弱。

  解决“三不”难题,不能靠中小企业“孤军奋战”,政府引导、公共平台搭建、大企业带动等至关重要。

  一、解决“不愿转”,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不可或缺。此次工信部强调要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打造更多符合地方实际的经验模式和典型做法,正是要给广大中小企业找到身边熟悉的数字化转型标杆,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就更容易有信心去复制中欧体育。在政策支持方面,比起直接给优惠、发补贴,做好基础保障更重要,这既包括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也包括完善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规范,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企业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让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

  二、解决“不敢转”,要在可复制、易推广、低成本上下功夫。从需求方看,可先从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着手,这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一般来说发展潜力更大,更重视研发创新,转型动力也更强。先推动这部分群体完成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从供给方看,要发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的作用,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商,打造低成本、可复制,且兼顾行业共性需求和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工具箱”。同时,应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支持力度。

  三、解决“不会转”,大企业要多发挥帮扶带动作用。不少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等,通过行业引领、共享平台、整合供应链、人才引培等方式,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协同高效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大企业建云建平台、中小企业用云用平台是当前有效的数字化转型模式,还要鼓励大企业进一步开放技术、人才等资源,降低转型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和数据安全,以大带小集体转起来;也要鼓励小企业成功转型后反哺大企业的供应链和生态链,最终打造出共生共享、互补互利的生态共同体,从而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引导各类青年力量支持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共青团青海省委联合青海省商务厅出台《青海省农村青年电商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农村青年电商发展“五大行动”,以聚合政策、整合资源、创新载体为手段,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新时代内涵,全力推动农村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农村青年电商人才”培育行动。加大青年电商人才培育,组织动员青海省各级团组织开展电商运营策划青年人才、农村青年主播等人才培育工作,通过技能培训、资源对接、典型培育等方式,培养一批掌握直播“新农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宣传推广乡村发展的“农村青年主播”,提高农村青年电商创业成功率。

  二、实施“青年电商发展基地”建设行动。全力打造服务电商青年创业发展一站式平台,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政策协调、资源对接和社会倡导等,为青年电商企业交流合作和创新发展搭建平台,促进本土电商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组团发展,为广大青年电商创业者提供专业的电商技能阶梯培训、完善的电商创业扶持服务以及电商创业导师团队和创业投资融资渠道。

  三、实施“青年电商品牌活动”推广行动。举办电商项目大赛、电商直播大赛和电商短视频创作大赛,筛选出一批发展潜力突出、培育价值较高的青年电商项目,予以资金奖励和重点扶持。以“直播带货、以赛代训”为特色,组织全省青年电商网络主播“为家乡代言”,以地方文化旅游、美食特产、美丽乡村等元素制作短视频,大力宣传推介省内农特产品和文旅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四、实施“青创电商产品营销”提升行动。助力青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水平,使更多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增强青年企业家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促进产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引导青年企业家树立品牌创建意识,提升产品知晓率和成交率,让更多的“青”字号品牌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五、实施“青创电商特色产品”推广行动方面。充分发挥电商联通生产消费、线上线下、城市乡村的优势,利用各种团属平台资源,促进农特产品销售,帮助农牧民创收致富。以中国青年年货节、“青耘中国”等共青团特色品牌为手段,助推青创小微企业产品销售,让更多农特产品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走入千家万户,进一步扩大企业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成交率。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山东省服务业数字化提速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技术,提升科技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健康、就业、养老、文旅等服务业领域普遍应用。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3%以上,打造平台经济重点企业50家以上、产业集聚区10个以上。

  《方案》明确了服务业数字化提速行动的八大领域:一是在加快提升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将强化高端软件供给,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广服务应用赋能;二是在加快提升科技服务业方面,将加强科技服务业数字技术研发,强化数字化赋能成果转化,加强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培育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三是在加快提升电子商务业方面,将加快电商资源整合,推动电商集聚发展,完善电商发展生态;四是在加快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方面,将加快教育云网融合,打造新型教育模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健全教育平台体系;五是在加快提升医疗服务数字化水平方面,将高质量建设北方中心产业园区,深入开展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拓展丰富数据应用场景,推进数据要素配置改革试点;六是在加快提升就业服务数字化水平方面,将拓宽服务业数字化就业空间,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构建服务业“数字就业D图”;七是在加快提升文旅服务数字化水平方面,将提速文旅公共设施数字化,提效文旅政府治理数字化,提质文旅产业发展数字化;八是在加快提升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方面,将推动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开展智慧养老院行动计划,引导智慧养老试点建设。

  根据《方案》,山东省将强化对服务业数字化提速行动的政策支持,发挥信贷资金支撑作用,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引进外来投资,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服务业企业数字化提速提供资金保障。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等开设符合数字化发展新趋势的培训课程,加大“互联网+”应用研究,为服务业数字化提速提供职业能力支撑。

  为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全覆盖,河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全省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活动。根据河南省工信厅《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3年底,全省完成500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诊断服务;到2025年底,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诊断服务全覆盖。

  据了解,本次诊断服务分为线上自评和线下诊断两个部分。线上自评由省、市、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托“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开展工作,指导企业通过平台进行测评。线上自评之后,由平台专家进入企业线下诊断,诊断服务专家组结合企业线上自评估和入企诊断情况,形成《数字化转型诊断报告》,为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整体设计方案提供支撑。

  河南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行动计划》部署,聚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应用场景。为把企业诊断服务工作抓实抓细,河南省工信厅发布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45个典型场景,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同时,要求各级工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参照诊断报告推动已完成诊断的企业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鼓励服务商为企业提供轻量化、标准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实现快速化部署和迭代升级。

  近日,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2023泛人工智能人才洞察》(以下简称《洞察》)显示,2023年1-8月,新发AI岗位平均月薪超4.6万元,人才供需比仅为0.39。纯互联网行业成为人工智能新发岗位量最高的行业,占比为20.78%。

  2023年1-8月,新发人工智能岗位量已经达到2022年全年水平。从具体岗位来看,算法岗的需求依然旺盛。其中,

  算法工程师新发岗位量遥遥领先,占比达到46.45%;自然语言处理新发岗位量占比达到11.04%,位列热招岗位第2;算法研究员(5.36%)位居第5。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驾驶、机器人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6.68%)、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5.27%)岗位也在热招。

  从平均薪资来看,2023年1-8月,人工智能新发岗位平均薪资为46518元,同比提升6.16%。其中,ChatGPT研究员以平均月薪66244元位列第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新发岗位量出现大幅增长。2023年1-8月,在AIGC新发岗位量TOP10的企业中,字节跳动成为新发AIGC岗位占比最高的企业,占比为3.24%;紧随其后的是小红书,占比为3.08%;华为(2.76%)、阿里(2.68%)、百度(2.22%)、腾讯(1.77%)均榜上有名。

  近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3欧洲进口产品消费趋势观察》报告显示,欧洲进口产品融入大众日常消费,2023年1-10月,在欧洲进口产品的购买中,母婴、美妆护肤、营养保健、酒类和食品饮料的成交额占比位居前五。

  从来源国看,2023年1-10月,来自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产品订单量位列前五。与2019年同期相比,来自瑞典、希腊、爱沙尼亚、奥地利和芬兰的产品订单量增速最快。

  从购买地区看,在欧洲进口产品消费市场中,一线%,县域农村市场紧随及后,成交额占比达25%。伴随着近年来县域农村市场的消费升级以及电商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效率提升等方面逐步完善,县域农村市场对于欧洲进口商品的购买热度持续上涨,成交额占比逐年提升。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3年1-10月,县域农村市场欧洲进口产品的成交额增长207%,县域农村市场对于优质进口商品的购买需求提升明显。

  从购买人群看,女性是欧洲进口产品的消费主力,欧洲进口产品消费者中女性用户比重较整体进口产品消费中女性用户数占比高近十个百分点。母婴、美妆护肤、营养保健是女性用户更偏爱购买的产品品类。“90后”和“00后”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购买力,2023年1-10月,在欧洲进口产品的购买中,26-35岁年龄段用户数占比达到45%。与2019年同期相比,25岁以下年龄段购买用户数增长312%。